老 屋 往 事
姚小麗/中國航天集團某研究所
父母搬到新屋已有十余載,新屋有寬敞漂亮的院落,有軒敞明亮的屋舍,有可供父母養(yǎng)花種菜的園圃,更有我們兒時艷羨的葡萄架與石榴樹,以及童年總愛攀爬的、原只存在于別家的樓房。每逢假期歸鄉(xiāng)探望父母、兄姊及長輩,總惦著去瞧瞧那承載我生命之初的老屋!奈何總被瑣事牽絆,好久未能過去看看。前些日子聽聞二哥說起老屋馬房已拆,棗樹被伐,后院亦被推平,那些深埋心底的記憶如春芽破土般瘋長……此番歸來,我定要踏訪久違的老屋!
本文作者拍攝于2025年4月
老屋的院落狹長如帶,由門房、廈房、上房與馬房圍合成三進庭院。前院與中院滿鋪青磚,只為守護水窖潔凈——每逢落雨,檐溜匯作清溪,潺潺注入窖中,哺育全家經(jīng)年。后院土地里長著棗、柿、桃、槐等樹,牛棚豬圈與小曬場錯落其間。秋陽正好時,曬場上鋪滿雪白的棉朵與青翠的芝麻稈,在我們幼時眼中,這片天地簡直包羅萬象!院墻外生產隊的蘋果林與核桃園綠蔭如蓋,如今想來頗具田園詩意。只是老屋確有些逼仄,白日里光影流轉匆匆,鄰人戲言踏入我院便覺氣悶,雖屬夸張,卻令父母耿耿于懷。他們總盼著換處敞亮宅院,奈何既要供我與二哥讀書,又困于家計,終未如愿。老屋大概是曾祖所建,雖不算軒昂,但在那個年代能起四座房舍,想來祖上也算殷實人家。
他人如何評說且由他去,于我而言,老屋是盛滿蜜糖的陶罐。家中兄妹四人,按鄉(xiāng)俗本應分得兩處宅基。我念小學時家中新劃了宅院,那個寬敞的新院后來給了大哥。有一次夢見舉家搬遷,竟在睡夢中哭喊著抵死不肯離去,醒來枕上猶有淚痕。老屋的門是兩扇厚重木扉,開合時吱呀作響似在絮語;窗分內外兩層,外為小木格裱白紙,歲末換新紙時貼上多彩窗花,內為兩扇小木門,晚上闔起后插上木栓,小時候我們常在炕上撥弄那木栓,聽它噠噠輕響。
那時七口人蝸居老屋:祖父、雙親、姐姐、兩位兄長與我。身為老小自然備受呵護,再緊巴的日子,我的碗里總多塊肉,哥哥姐姐們嘴上抱怨,眼里卻盛滿寵溺。清明時節(jié),祖父總在門房屋檐下綁架秋千,我們懸在春風里蕩成翩躚的蝶;盛夏暑氣蒸騰時,與兄長們在后院捕蟬,從柴垛里摸出溫熱的雞蛋,偶爾還溜進林場偷摘青澀的蘋果;金秋攀上棗樹搖晃枝椏,母親用新棗熬的沫糊甜香至今縈繞舌尖;寒冬飄雪日,學著魯迅筆下法子支篩捕雀,雖然從未得手,卻讓每個雪天都充滿期待。后院兩口土窖更是神秘所在:淺窖貯蘿卜,取時需持矛桿叉取;深窖藏紅薯,兄長們總把我擋在窖口,由他們沖鋒陷陣,如今窖已填平,終成我此生未竟的探險。農閑時躺在暖炕上,聽母親與姐姐絮絮說著家常,紡車嗡嗡聲里飄著棉花的柔軟。臘月里祖父在后院架瓦盆炒花生,我搶著攪動滾燙的沙粒,偷吃半生不熟的花生被燙得直跳腳。除夕午后隨父親貼年畫、對聯(lián),看紅紙金字映亮灰撲撲的院墻;守歲時母親在燈下趕制新衣,飛針走線織就滿屋溫馨;初一拂曉,祖父早早在上房攏起炭火,拜年人的寒暄與糖果的甜香在晨曦中氤氳……這些吉光片羽,如今都成了心底的琥珀。
姐姐出閣后,我與二哥升入中學,家里經(jīng)濟略顯拮據(jù)。大哥外出學藝謀生,父親種起烤煙,后院由此多了個烤煙樓。掐煙杈、采煙葉、編煙竿、裝爐、出爐的活兒多在暑假,我倆自然成了主力。煙油將發(fā)絲黏成綹,汗水把衣衫漬出鹽花,但聽到鄉(xiāng)鄰夸贊"你家要出兩個大學生",所有疲憊都化作眼底星光。最苦是父母:父親夜宿煙樓旁看火,被蚊蟲叮得滿身紅腫;母親徹夜揀煙,困得挨枕頭立馬就能睡著;賣煙時節(jié),他們頂著烈日在收購站排整日長隊,揣著浸透汗水的鈔票,連碗踅面都舍不得買……后來我們終未負所望,各自考入大學,這其中也承蒙兄姊鼎力相助。
馬房里好像就養(yǎng)過一匹馬,倒是經(jīng)常喂著黃牛。祖父為照料它,特在馬房里盤了個小炕。我常幫著添草拌料,看牛兒慢條斯理反芻,暮色里祖父的煙鍋明明滅滅。某年春節(jié)私藏壓歲錢,嚇得躲進馬房與祖父同住,老人家的鼾聲竟比牛鈴更安神。而今祖父仙逝近三十春秋,那混著草料香的煙草味,卻始終縈繞在記憶深處。
我成婚那年秋雨纏綿,老屋院墻倒塌,重修后院墻與舊宅風格迥異。待父母遷居新屋,老屋便如抽去筋骨般日漸傾頹。上房先拆,馬房繼倒,現(xiàn)唯余門房與廈房煢煢孑立。此次歸來,見后院與前院已無遮攔,父兄砌起矮墻權作隔斷。立于殘垣間凝望,忽覺老屋恰似我那逝去的童年——縱然滿目瘡痍,卻能在某個恍惚的剎那,聽見木門吱呀,看見炊煙裊裊,連墻根的青苔都鮮活如初。
雙親年近八旬,母親經(jīng)常失眠,父親腿腳也不如以前靈便,聽說我們要回來就提前張羅著備這備那??倓袼麄兡賱?,可老人家的愛啊,總化作溫暖的飯菜佳肴!如今我在省城安家,逢假便攜夫挈子歸來。說來也怪,在西安總要睡到日上三竿,回到老宅卻總趕著看晨霧如何漫過田壟。丈夫笑我歸鄉(xiāng)便換了個人,我說這是想把老家的光陰抻長些,再抻長些!
兄弟姐妹皆在紅塵奔波,聚齊的日子也不太多。惟愿父母康健,手足平安,讓這血脈織就的網(wǎng),永遠盛得住漂泊的云。謹以此文,紀念我的老屋,珍藏永不褪色的舊時光。那些與你們共度的歲月啊,是我生命里最溫暖的底色!
2025 年 4 月 于古城西安
【投稿微信】137 7271 7972